新春佳节期间,中国中铁旗下中国铁工投资遍布在北京、银川、兰州、泰安、萍乡、都江堰、马鞍山、广德、肇东、漯河、鹰潭、成武、保定等数十个城市的50余个水务水利运营项目千余名员工坚守岗位,强化城市相关水务工作……
科学调度保供应
在宁夏银川,280万市民的用水需求背后,是一场精密部署的供水保卫战。银川中铁水务通过“三级联动”机制,建立起从水源到用户水龙头的全流程保障体系。
制水公司采取“双人双岗”值班制度,运维团队将水质检测频次提升至每小时1次,设备维保人员创造性地采用“预检修”模式,在春节前完成全部关键设备“体检”,春节期间设备完好率保持100%。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测的114个压力监测点数据,经过算法处理形成动态调度方案,使管网压力波动始终控制在0.02MPa以内,既避免了低压区用水困难,又有效防范了高压管损风险。
面对春节返乡潮带来的用水量陡增,黑龙江肇东中铁水务公司创新实施“错峰蓄水”策略。通过分析近五年春节用水数据,提前在用水低谷时段提升清水库蓄水量,同时启用3处应急加压泵站。这套组合拳使供水峰值处理能力提升30%,相当于平日用水量的2.3倍。
智慧水务保安质
在四川都江堰蒲阳污水处理厂里,水质检测员王倩通过“云化验”系统远程指导工艺调整。她面前的智慧检测平台连接着12台在线监测仪,每15分钟自动上传COD、氨氮等12项关键指标。当系统预警某时段进水pH值异常时,加药系统立即启动动态补偿模式,将投药精度控制在±0.5ml/分钟。这种“数字孪生+实时调控”的智慧水务模式,使出水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
“DMA分区管理系统现在显示银川市某小区夜间最小流量异常,请漏控组立即排查。”除夕夜22时,银川中铁水务的智慧大屏突然闪烁预警。值班工程师李伟迅速调取该区域32个智能水表数据,结合声波检测仪定位,1小时内即发现了深藏在小区绿化带下的暗漏点。春节期间累计发现隐蔽漏点23处。
应急响应显担当
“西夏区共享家园9号楼三单元,整个单元没水!”大年初一下午3点,银川中铁水务工程事业中心接到紧急报修。零下15℃的寒风中,抢修队班组长康震带领队员踏着积雪赶到现场。
他们迅速在单元表井四周围锥桶、放置警示牌、做有限空间作业气体检测等,穿戴安全绳下井室排查阀门和管线,发现是单元控制阀门及管线冻裂。大家紧密配合,迅速更换、维修冻裂的管线和阀门,仅用1小时就恢复供水,随后对管道井内的管线进行保温处理,防止再次发生冻管。这样的“闪电战”,工程事业中心维修抢修人员保持着24小时随时出动的状态,用坚守和速度保障居民用水无忧。
一泓碧水映新春
当万家灯火点亮夜空时,北京兴源水务的化验室里的化验员郑世超仍旧在工作,他正用液相色谱仪检测再生水中的微量污染物,这份除夕夜的检测报告将决定6万吨再生水能否用于河道生态补水。他们团队创新建立的“三级质控”体系,使检测数据精确度达到0.001mg/L级,相当于在25米泳池中检测出一勺盐的差异。春节期间,西红门再生水厂累计向凤河补给生态用水48万吨。
在泰安第四污水处理厂,检测分析室主任赵敏和她的“白大褂战队”正在攻克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难题。面对春节前后印染企业集中排水导致的进水色度波动,她们创造性地采用“光谱指纹识别+靶向吸附”工艺,在72小时内将出水色度从35倍降至0.5倍以下。节日期间完成168组检测数据,为工艺调控提供了精准“导航”,守护着汶河水质的清澈。
在江西萍乡市东区污水处理厂,运营人员刘钰依托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精准采集进水COD、氨氮、TP等关键指标数据,通过建立进水浓度-碳源投加量数学模型,动态调整加药量和曝气时间,实现碳源投加的精细化控制,以数据驱动的精准调控实现污水处理能耗的显著降低。新春之际,污水厂日均2万吨污水的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月平均进水浓度稳定在140mg/L以上,实现污水处理厂低能耗、高效率运行。
2025年春节期间,中国铁工投资实现供水事故零发生、污水水质超标零记录、用户投诉24小时办结率100%。
春风复苏了大地,中国铁工投资的水务人已整装再出发,将用碧水清流描绘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画卷。(雷声 刘乔 牛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