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中国中铁旗下中铁文旅贵州公司开发建设的中铁国际生态城把握时代脉搏,大力开展石漠化治理,持续完善社区配套,改善社区环境,深受群众称赞。如今,以前贫困的小山村一改旧颜,这里交通、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完善,学校、医院、酒店、购房中心等生活配套齐全,体育、文化、旅游等业态争相运营,一座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生态新城呈现在人们面前。
图为中铁国际生态城实景图
勇当开路先锋 誓把荒山变绿洲
“我们这个地方其他的都还好,就是土层浅,缺水,种的苞谷焉巴巴的,长不大……”原住村民王孔全谈到之前的村落,言语中仍能感受到之前生活的艰难。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龙里县更是喀斯特地貌的“重灾区”。长期以来,这里交通不便、贫穷落后。2010年12月,贵州省与中国中铁签约了大型综合性生态城镇建设项目。一个占地面积3万余亩,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生态城镇——中铁国际生态城,开始在龙里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描绘蓝图。
中铁国际生态城位于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境内,项目区域原石漠化土地面积8600余亩,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0000余亩,占项目总面积的33.86%。在对项目地质地貌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中铁文旅联合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全面开启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通过综合利用封山育林、改良草地、人工造林等手段,给区域石漠化土地披上了“绿衣”。
十年来,中铁文旅修建人工景观湖70万立方米,完成人工林草植被种植超100万平方米,累计植树超1000万株,恢复植被面积超5000亩,区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昔日的石漠荒坡,如今青翠环绕、绿水长流,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的空气清新、生态怡人、生活幸福的美好家园。
变农民为市民 推动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治理带来的好处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改良,在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上也得以体现。春日的暖阳下,在中铁国际生态城贵龙新苑社区,一幢幢米黄色立面的楼房整洁美观,临街的门面都已挂上商铺招牌,该小区是中铁国际生态城开发建设时规划的安置小区。
图为中铁国际生态城贵龙新苑社区
为切实解决原住村民后顾之忧,中铁国际生态城将安置社区的配套商业交由原农村集体进行运营,还推动社区以股份经济合作社实体化运营的模式建立了综合农贸市场,形成了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的稳定收入源,增强了社区的“造血”功能。生态城的建设,在拉动当地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同时,让农民变为市民,促进了农民增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贵龙新苑社区住户王芳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说:“现在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没敢想哦。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里有一家人住进了新楼房,舍不得自己养的马,结果牵着马坐电梯一起住进了新房子的都有,现在讲起来还是个笑话哩。”
坚持生态优先 打造高品质生活
“以前我们在家就是种点儿地,养点儿猪。有的养的有鸡和鸭,在屋边边上,热天一来,臭烘烘的……”王孔亮在回忆原来的村容村貌时说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铁文旅贵州公司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前提下,建设了10余个集健身、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生态公园,打造了超5000亩的山地户外体育运动基地,被纳为“贵州省100个生态体育公园”项目,成了名副其实的体育公园城市。美丽城镇的面子更靓、里子更实、底子更足,与乡村振兴实现了有效衔接。
图为中铁国际生态城一景
“三万荒草地,十载花木荣”是中铁国际生态城10年发展的真实写照。如今,中铁国际生态城水草丰茂、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情画意,居民的生活也多姿多彩,如果不看到当年的旧照片,那么你无法想象当年这片土地的荒瘠。正如企业员工在其创作的《生态城·春秋赋》中描绘的一样:“每至春和景明,燕语嘤嘤,雾霭苍苍。朝至我山颐养,夕沐问水兰汤,山色空蒙,曲水流觞。湖映千重景,波动万里香……” (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