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旗飘飘

【资源先锋】沙里淘金的“地质先锋”

来源: 时间:2022年07月20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编者按: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劳模就是一个标杆。在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集团公司涌现出一批“两优一先”和劳动模范,他们爱党爱国爱企,勤勉敬业、默默奉献、率先垂范,勇当企业改革发展的“资源先锋”。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发挥先进典型的正向激励和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员工向榜样学习,向标杆看齐,汇聚起勇当“资源先锋”的强大合力,集团公司微信公众号从即日起开辟“资源先锋”专栏,陆续刊发中国中铁与集团公司表彰的部分“两优一先”和劳动模范先进典型事迹,敬请关注。

  人物档案

  

  陈兴海,男,45岁,四川德阳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生产技术部部长。本人参与的项目先后荣获2018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一等奖、2019年度全国冶金行业工程设计优秀成果一等奖,多次荣获集团公司先进工作(生产)者、抗疫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2年5月荣获中国中铁第八届劳动模范。

  获奖感言

  被评为中国中铁第八届劳动模范,我倍感荣幸与自豪,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更属于那些一同奋战在海外矿山生产一线的领导和同事们。劳动创造未来,奋斗铸就梦想,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激励、是鞭策,我将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努力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陈兴海

  风采展示

  从一名大学生到技术带头人,再到世界级特大型铜钴矿企业副总工程师兼生产技术部部长……陈兴海13年坚守海外矿山一线, 用坚毅和执着传承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一块块阴极铜映射出他的不凡“匠心” 。

  以担当为实干添彩

  2009年5月, 刚刚从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陈兴海, 踏上了非洲这片沃土,成为华刚矿业的一名技术人员。当时,华刚矿业项目正处于可研阶段,现场只有几个中方技术人员,生产生活物资极度匮乏。

  

  生活的艰苦,对陈兴海来说算不上什么挑战,真正的挑战是那一次次让人心跳的项目“闯关”。2010年,为了验证生产工艺流程,需要开展选矿连续扩大试验,要求采集样品量不少于30吨。对于尚未开发的矿山来说,能否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品至关重要,一旦钻孔设计或施工出现失误,几十万美元的投资随时都有可能“打水漂”。

  有一次, 某个钻孔正好位于矿区破碎带, 施工难度特别大, 中途几次塌孔和卡钻,设计孔深260米,好不容易打到255米深度,但仍未见矿,施工方当即表示放弃钻探,所有费用将由公司承担。如果这个时候放弃钻探,无异于给经费本来就很紧张的项目部雪上加霜。陈兴海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拿出所有的技术资料,通过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地层岩性和矿化情况后,说出了一句让现场所有人震惊的话:“再打10米,不见矿的所有后果我负责。”施工方负责人当场就急了,毫不客气地说,“再打10米不见矿,1米也不多打了,如果出现卡钻和塌孔,由你陈兴海全权负责。”结果,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施工方技术负责人兴奋地给他打来电话,“见矿了,见矿了!”事后得知,这个孔见矿深度为262.45米,而且矿化情况非常好,最终孔深291.68米,实际取样重量达3吨。

  

  多年以后,再提到这件事,仍有不少人赞叹,“陈兴海就是厉害!”大家所不知道的是,这一切,既来源于他持之以恒的技术钻研,对地质情况了如指掌,也来源于他关键时刻,敢于担当的勇气。

  向技术革新要效益

  “既然选择了矿山,选择了采矿技术行业,我就把心交给了这,就会铁下心来学好技术,用好技术,发挥好技术革新的最大效益。”在陈兴海心里,一直有一个心愿:向技术革新要效益。

  2015年11月, 华刚矿业正式投产。按照最开始的设计, 地质取样与其他很多矿山一样, 以炮孔取样为主 采用单孔15米段高整段取样、化验以及矿体二次圈定。陈兴海在实际生产中发现, 由于矿体产状及厚度变化,导致某些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或矿岩交界区域,15米段孔上段7-8米为矿,下段8-7米为岩,或者下矿上岩,如果采用全段取样,二次矿体圈定的精度存在较大误差,同时由于围岩混入,导致贫化率过高,经济损失很大。

  “如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把好端端的‘富矿’, 开成了‘贫矿’,企业经济效益白白地流走了。” 陈兴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下决心进行技术革新。

  

  在经历过无数次的试验研究后,由他主导的技术革新方案取得重大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整段穿孔、分段取样、精准圈定矿体的解决方案:岩石部位仍然按照设计15米全段高穿孔爆破和采掘,而在取样时上段8米、 下段7米则分别收集岩粉样品, 并进行矿体二次圈定。同时,生产中采用分段采掘,配备灵活性较好的反铲设备,既发挥设备效率,又可保证矿石质量。仅这一项技术革新措施,每年可多回收铜金属量1600吨。

  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没有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就永远慢半拍,始终处在自我循环的低层次徘徊,必须跑出科技创新的‘加速度’。”有着强烈紧迫感的陈兴海,在科技创新上是个行动派。

  

  2021年底,华刚矿业二期顺利建成并进入试生产阶段,按照设计,选矿Ⅰ系列、选矿Ⅱ系列、选矿Ⅲ系列分别采用了不同生产工艺。在联调联试过程中, 发现采选的联动性非常高,任何中间环节控制不到位都会对后段造成影响。他组织带领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研究对比,提出了优化方案,最终实现选矿Ⅱ系列主收铜,选矿Ⅲ系列铜钴兼收的目的,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科技创新,我们等不起,必须干起来。”陈兴海是科技创新的行动派。华刚矿业二期项目投产后,选矿Ⅱ系列处理高氧化率矿石浮选指标曾一度出现不稳定情况,他立刻联系到紫金矿业在刚果(金)一个项目的选矿厂交流学习,吸收好的经验作法, 尽量在自己的生产中进行实践和应用。

  

  几年来,他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先后组织完成了6项科研课题并结题验收,新申请2个发明专利,获得6项国家专利授权;参与设计并建成了刚果(金)较大规模的铜湿法炼生产线,引进了奥图泰的萃取成套设备,成为非洲第一家应用模块化萃取设备的矿山企业。2017年,国际矿物协会批准认定了由他发 现 的 新 矿 物“Guite”。2018年由他参与完成的 “高氧化率复杂铜矿高效浮选新工艺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参与完成的华刚矿业铜钴矿采矿工程一期荣获全国金行业工程设计优秀成果一等奖。

  大浪淘沙,始于真金璀璨。站在新的起点,他说:岗位平凡但人不能平庸,在科技兴企、实干强企的高质量发展创新之路上, 自己永远是个“新兵”。

中铁资源集团微信

中铁资源集团微信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5-2023 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57761号